學「願意」
商業周刊:1224期
創辦人聊天室:金惟純 
  一位創業投資高手最近對我說,創業最終的成敗,大部分取決於最初的起心動念。如果僅「動念」而未「起心」,只能稱為理想,不能算是願望。他說,多數人的理想力道不足,撐不到最後的成功,所以他只投資有強烈願望的創業者。
這位朋友對「理想」和「願望」的分類有意思,我完全明白他在說什麼。事實上,我還曾撰文闡述「大願」和「無我」的關聯,認為只有發大願者,才能真正無我。願若大到連「我」都給「無」了,哪是頭殼發熱蹦出來的「理想」可比的?問題是,「大願」要如何發?如何發了才能稱之為「大願」?
  我捫心自問,「大願」好像與自己一生沉浮,沒什麼關聯。從小到大,都是個性、能耐和環境這三個因素在舞來舞去。有時候環境形勢強,個性只好委屈些,湊點熱鬧、謀個出路;有時候個性煥發,跳火坑也不怕,率性而為,直到受夠教訓或玩到沒味了才收斂;有時候自覺能耐大,雖千萬人吾往矣,但最終遇到了環境和個性的局限,為德不卒。在沉沉浮浮之際,也不是沒發過大願,但事後卻發現,那些願,一點也不真實,完全沒有力量,離「大願」十萬八千里不止。
  所以我很羨慕那些發大願的偉人。經典上不是說有人「乘願而來」嗎?我想那些人就是了。而根據對自己半生經歷的檢視,我也確定自己不可能是了。
  但最近的一些看見,讓我有了不同的體認。我有機會近身觀察一些「大願行」者,發現作用於他們身上的,並不是「大願」,而是「願意」。他們並不需要隨時提醒自己「大願」之所繫,而是時時刻刻用「願意」去面對每一件發生的事。他們只是打開真心、保持覺察,自然就「願意」了。中國古字的「愿」,就是「原本之心」,早已道盡了一切。
  我才發現,大家可能是倒果為因了。原來是有一些人在修自己,修到萬事都願意,然後以這樣的能量感染了周遭的人,大家一起願意,願力生生不息,終於成就了人所不能。後來別人說他們的故事,就說有人發了大願……。大願原來不是發出來的,是用真心願意彼此加持,最後成其大。
  有了這發現,才明白自己少年時錯過的,不是沒發大願,而是沒用「願意」去化自己的「個性」。如今過半百,再發大願已時不我與,但每天日常發生中,修幾個「願意」還是可以的。也奉勸諸位,家裡若有青少年,別忙著叫他寫「我的志願」,帶著他從日常生活中修修「願意」罷。說不定等他長大,我朋友會很樂意投資他呢。

 

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sasdkprdcmd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